“不就几千万吗配资平台的行情,老子赔没关系,拍没关系,我到时真出名了。”听听这口气,还真的是财大气粗得很,如果放在一个成年人身上还能理解,但这偏偏是一个年纪不大的小男孩说的话。
上海地铁还挺热闹,前脚刚曝光一位男子在地铁用普通话、英语和上海方言辱骂乘客,后脚就又曝出一男孩在地铁里猛踹车门,面对妈妈的阻拦和乘客拍摄,男孩不仅不怕,反而还非常嚣张的表示他有的是钱,赔得起,所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为何总有这类奇葩事发生?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
那些越来越“陌生”的公共空间
你有没有发现,我们现在坐个地铁、乘个飞机,心里总像是压着块石头,感觉很不踏实?也不是怕别的,就是怕遇上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人和事。
以前的公共场合,我们约定俗成的规矩是说话轻声细语,孩子闹了赶紧哄,不小心碰了人,嘴里永远少不了一句“对不住了”,可现在呢,这些不成文的规矩似乎正被一小部分人明目张胆地“重新定义”。
8月10,网上突然传出一则,上海地铁里一个小男孩,对着车门又拍又踹的,嘴里还振振有词,“我赔得起,不就几千万吗”他妈妈在一旁,出浑身解数也拉不住。
无独有偶,在深圳飞往大连的飞机上,有个孩子反复踢前座,被提醒后孩子家长非但没有半句道歉,甚至还在飞机一落地,他们一家人竟然围上去打那个提醒的姑娘。
这两件事零零散散地在网上看过几次,每一次心里都泛起一阵无力感,这哪还是“熊孩子”的问题?这分明是孩子身后那些“巨婴家长”的问题。
老一辈小时候闯了祸,父母第一反应是领着孩子去赔礼道歉,打坏了邻居家的玻璃,爸妈一边骂一边掏钱,回家还得挨顿揍,那会儿的道理是犯了错就得认,就得担。
可现在呢?这个理好像被一些人硬生生拧弯了,从以前的赔礼道歉,悄悄变成了现在的全力兜底,听着挺有担当,但如今某些家长所谓的“兜底”早就变了味,它成了一种赤裸裸的纵容,甚至是某种示威。
孩子犯了错,他们兜的不是责任,而是孩子的错误本身,他们用钱、用拳头、用那句让人咬牙切齿的“他还是个孩子”的借口,为孩子的错误行为砌起一堵高墙,把道理、规矩和是非观,统统挡在外面。
上海地铁里那句“不就几千万吗”不就是个例子吗,一个十来岁的孩子,大概率对几千万根本没什么概念,他喊出来的其实是他父母平日里潜移默化灌输给他的价值观,他们家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,所以孩子可以无视一切规则。
钱在这里不是用来弥补过失的赔偿,而是用来自证特权的筹码,这种兜底是在告诉孩子,世界的规则在他们家的实力面前,根本不值一提。
“巨婴家长”们到底在想什么?
如果说,用钱来兜底还算是一种相对文明的野蛮,那在飞机上直接动手,就是彻底撕下了伪装,孩子踢前座这明明就是教养问题,被提醒后本该是家长出面道歉、管教孩子的最佳时机,可他们选择了最糟糕的方式,暴力兜底。
在他们看来,孩子的面子比公共秩序重要,自己的权威比社会公德重要,他们动手的那个瞬间,就等于是在给孩子上最生动的一课,当道理讲不通的时候,拳头就是道理。
这种“兜底式”的家庭教育,正在培养出一种可怕的无畏,孩子对规则无所畏惧,因为他知道父母会兜着,家长对后果无所畏惧,因为他们觉得有能力摆平一切。
那位地铁里的男孩甚至对着拍的乘客呐喊“发多出名啊!”他连舆论都不怕,甚至渴望成为焦点,这背后是他坚信无论闹出多大的事,父母这座靠山都能屹立不倒,而这种教育模式,其实藏着几种家长的典型心态。
第一种是“补偿型”家长,他们可能忙于工作疏于陪伴,内心对孩子充满了愧疚,于是他们就把物质满足和无限纵容当成补偿,孩子要什么给什么,犯了错也舍不得批评,在他们看来,管教孩子是在本就稀少的亲子时间里制造不愉快,不如顺着他用兜底来维系脆弱的亲情。
还有一种是“投射型”家长,他们自身在社会上可能也憋着一股劲,觉得自己处处受委屈,或者信奉“人善被人欺”的丛林法则,所以他们就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意志的延伸,不管是抢赢了玩具,还是在争执中占了上风,孩子的每一次胜利,都像是他们自己赢了一仗。
所以他们不是在教育孩子,而是在培养一个能替自己“出气”的小号,别人说他孩子一句,就像是挑战了他自己,自然要战斗到底。
最后一种就是“表演型”家长,现如今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、社交媒体都成了生活的秀场,连育儿都成了一种人设,他们把护犊子当成一种强悍、有力量的父母形象来表演,孩子越是“有性格”,就越能显得他们教育得“不窝囊”。
他们享受着那种“为了孩子我能对抗全世界”的悲壮感,却没想过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“战友”,而是一个正确的引路人。
真正的“兜底”,兜住的是孩子一辈子的底气
这样的兜底短期看是护住了孩子,长期看却是在孩子未来的路上挖了一个巨大的坑,一个在家庭这把保护伞下习惯了横冲直撞的人,当他有一天独自走上社会,会发现社会不会像他父母一样兜底,那时候一次小小的碰撞,一次规则的反噬,都可能让他摔得粉身碎骨。
而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风气正在侵蚀我们社会的信任基础,当守规矩的人反复被不守规矩的人挑衅,甚至要为自己多管闲事的正当行为付出代价时,明哲保身就会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。
地铁上面对大声喧哗的孩子,我们选择戴上耳机,公共场所看到有人插队,我们选择默默退后,不是我们麻木,而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仗义执言之后,面对的将会是一个讲道理的家长,还是一个随时准备兜底的拳头。
真正的兜底,兜住的是孩子的品德底线,是面对错误时的勇气和担当,说到底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成为我们的复制品,也不是让他们成为我们未竟梦想的实现者,而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、健全的、能与这个社会和谐相处的个体。
信息来源:
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