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恰逢中伏,“秋老虎”与“伏暑”一同现身,炎热会延续至白露之后,在“夏秋交接”之际养 生可要多留意,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秋受湿邪,冬则咳嗽”,《温病条辨》中写道:“长夏受暑……此乃伏暑”,即长夏湿邪未除冬会咳嗽,伏暑留存遇凉发作,湿热未退时燥气渐至配资门户官网首页,今天,木子来简单讲讲如何稳当入秋。
立秋这会在中伏里头,长夏的湿气困住脾胃,初秋的燥热又伤肺,两者交织在一起,暑热还没退,会影响心神,养 生的准则是:先把眼下急迫的湿邪、暑热给解决掉,接着再去降燥滋阴来巩固根基。
关键提醒:别让身体出现“寒热夹杂”的情况!既要避免贪凉导致脾阳受损,也不能过度食用温补食物而让身体过于燥热,调养要依据身体发出的信号来,如果出现舌苔厚腻、大便黏腻的情况,就要注重祛湿;如果感到口干、皮肤干燥,则要注意降燥;如果上述两种状况同时存在,就需要根据具体表现的轻重程度来综合调节。
一、松绑脾胃
展开剩余67%中伏属长夏,脾惧湿。湿困脾则腹胀纳差、便黏苔腻脉濡滑,健脾化湿,忌早滋腻。因滋阴品黏腻助湿。饮食清淡,选炒薏米健脾利湿不伤阳、冬瓜连皮、白扁豆煮粥少甜腻生冷。
辰时7点按揉三阴交健脾化湿、阴陵泉揉之祛湿。
「二、祛湿为主略降燥
立秋肺金主令,惧燥。燥伤肺则口干咽燥、干咳肤涩、舌红少津脉细数。祛湿恐伤津,降燥恐助湿。需兼顾分主次湿重者祛湿为主略降燥,燥显者降燥为主选轻品。
滋阴就选温和的食材,百合煮粥可以润肺,麦冬泡水能够疏解咽喉不适,鸭肉搭配冬瓜可降燥又祛湿;如果湿气和燥气同时出现,可以用陈皮配合麦冬,帮助化湿又除燥。
三、水火相济
天气依然非常热,很容易让心火变得旺盛;秋天气候比较干燥,又容易使肾阴受到损耗,要是心肾功能不协调了,身体就会处于失衡的状态。
容易心烦意乱、睡不着觉,嘴里长了口疮,舌头红而且疼得厉害,尿的颜色偏黄,想要降火,就得吃得清淡些,可以用莲子芯、淡竹叶煮水喝。
肾阳虚的时候,经常会有腰膝部位发冷疼痛、不自觉出汗、头脑昏沉以及耳朵鸣响等表现;滋阴的时候得留意别太油腻了,枸杞子和黑芝麻糊可以比较温和地给肝肾补充养分。
第四关:经络调畅
辰时7点按三阴交、阴陵泉助脾化湿,午时11点小憩养心,酉时17点静养,散步、泡脚固肾。
立秋养 生需平衡配资门户官网首页,清暑湿、防燥、调心肾。切忌跟风!观自身:苔腻祛湿,舌红降燥;心火清心,肾阴虚滋阴。适合方为好。先祛湿、后降燥兼顾心肾,通经络。忌贪凉乱补。观舌便尿,顺时调养,可安稳度秋。
发布于:湖北省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